五步蛇簡介

中文名尖吻蝮 拉丁學名Deinagkistrodon acutus 界動物界 綱爬行綱 科蝰蛇科 種尖吻蝮 亞綱雙孔亞綱 亞科蝮亞科 中文俗名白花蛇、百步蛇、五步蛇、犁頭蛇、金錢白、花蛇、白花蛇、百節蛇、蘄蛇、烙鐵頭 | 外文名Sharp—snouted fu分布區域安徽、重慶、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廣西、貴州、臺灣門脊索動物門目有鱗目屬尖吻蝮屬亞門脊椎動物亞門亞目蛇亞目別稱白花蛇,百步蛇,五步蛇保護級別屬省級保護動物 |
尖吻蝮(3)別名
“尖吻蝮”各地區別名極多,又稱“五步倒”、“巖頭斑”,白花蛇(湖南、江西、浙江)、祁蛇( 藥材名,江西.安徽.湖南.浙江)、五步蛇(浙江)、五步龍(安徽、江西)、百步蛇(廣西、湖南、江西、臺灣)、五棒蛇、巖蛟(重慶),翻身花(湖南、江西)、棋盤蛇、棋盤格、盤蛇、袈裟蛇(閩北).翹鼻蛇(湖南、江西、浙江)、犁頭蛇、三天兩天病(湖南、江西).翹鼻蛇(貴州雷山).犁頭匠(貴州興義)、放絲蛇(浙江)、吊燈撲(浙江)、聾婆蛇(廣西)、瞎子蛇(江西)、懶蛇(江西)。
尖吻蝮有劇毒,省級保護動物,因人畜被咬后五步之內昏倒而得名。頭呈三角形,背部有灰黃色菱形斑塊,?;顒釉诔睗竦膸r壁、灌木叢和農宅內。[1]
分類系統: |
Animalia:動物界 - Chordata:脊索動物門 - Reptilia:爬行綱 - Serpentiformes:蛇目 - Viperidae:蝰科 - Crotalinae:蝮亞科 -Deinagkistrodon: |
學名: |
Deinagkistrodon acutus(Güenther,) |
中文名: |
尖吻蝮 |
中文拼音: |
JiānWěnFù |
分類等級: |
種 |
概述: |
|
原始屬名 |
|
模式標本產地 |
|
模式標本保存地 |
|
國家保護級別 |
二級 |
CITES公約級別 |
未定 |
IUCN紅色名錄等級 |
未予評估(NE) |
紅皮書等級 |
未定 |
中國特有 |
是 |
|
? |
起源演化
在第三紀早期的始新世屬干燥、亞熱帶的中國東南部為尖吻蝮的起源地。古地理的研究表明,從早第三紀到晚第三紀,中國東南、南部、西南部,地勢平坦,起伏不大,為干燥的亞熱帶氣候,適宜于尖吻蝮的生活,尖吻蝮在始新世起源后,由于受高緯度氣候的限制,它只能在低緯度地區擴散。到漸新世,由于印度板塊與中國大陸的碰撞,引起了青藏高原的隆升,隨后的某一時期,當尖吻蝮擴散至此時,隆升的高原阻止了它進一步向西擴散,形成了尖吻蝮在大陸的分布格局。至于該種在臺灣的分布可作如下解釋,地質資料顯示,臺灣在晚第三紀時才聳立成島嶼,在島嶼與大陸第一次分離時尖吻蝮可能還未進入該島。第四紀,自然界經歷了多次海退和海侵、冰期和間冰期、地殼上升和下降等的交替變化的影響,臺灣島嶼與大陸亦出現了數次的分離和聯接,尚未徹底隔離,而尖吻蝮在其中的某一時期進入該島.直到晚更新世(約39000年前),世界上發生了最大的一次海侵---里斯2武木間冰期的海侵---和隨后臺灣海峽的斷裂,臺灣遂與大陸徹底隔離,但生活于該島上的尖吻蝮亦開始與大陸種類隔離,但在如此短的時間里是不可能形成獨立的種的。